很重要的一项能力。
儿童的童年时代有“两个世界”,
一是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世界,
一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发展,
起着与父母同样重要,
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小学期间积极同伴关系的发展
是以后社会联系的基础。
01
案例简介
小刘(化名),男,9周岁,他非常渴望有朋友又常常陷入同伴关系困境中:家长频繁接收到老师或者家长投诉电话,而小刘只知道妈妈接到电话肯定自己犯错误了,而自己又不知道怎么了;小刘作为班委,违规同学情况记录很详细,但是老师和父母苦恼地方在于:他常常用打人的方式来“惩罚”违规的同学。
02
案例分析
6-10岁是儿童中期,这个阶段儿童的认识、社交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巨大变化导致新的挑战。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习社会、学校、家庭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及道德标准,又很难做到,经常陷入道德冲突:常见的表现包括急切地审视他人的错误和违规行为,以及试图引出外部的惩罚。比如“打小报告”“告状”等方式是这个阶段儿童常见的行为,同时老师、家长的批评,或者肯定答复“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有利于儿童一次次内化行为规划及道德标准。
小刘处在儿童中期,对于班级同学错误和违规行为看在眼里又急于去处理是这个年龄阶段特征,但是小刘不合理的行为(用打人伤害他人及激怒他人方式“惩罚”违规同学)需要改正;困难点在于小刘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有情绪时语言表达更弱,更无法理解发生什么,因此,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情绪管理能力是他改正不合理行为的前提。
小刘参加心理科开展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团体”,在课程中小刘呈现现象:小刘很渴望有朋友,但因语言表达能力弱,同学听不懂他的表达而拒绝一起玩,也因为缺乏与同学玩的经验,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冲突等社交技巧缺少,迫不得已以触碰他人身体引起同学讨厌反应,无形中获得同学“关注”,强化触碰他人身体行为,可想而知每次都因为肢体冲突而终止。通过团体课程引导达到初步效果:小刘意识到打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伤害他人及激怒彼此矛盾,是不正确方式;他尝试告知团体治疗师发生什么,团体治疗师给予肯定答复“哪些行为肯定不能做”来回应他超我(行为规划和道德标准)的态度,并且对于他能用语言表达替代冲动行为给予赞扬;语言表达需要一次次尝试与引导,让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也非常重视;情绪通过识别情绪,核实事实,理解彼此间处理方式的意义,以及调整方式来疏导,同时小刘常用转移注意力、深呼吸、打抱枕等方式管理情绪。
03
心理治疗师建议
01
孩子缺乏社交技巧,需要家长具体指导
如何交新朋友,如何与朋友平等沟通,游戏规则,说话的技巧,如何处理冲突,识别他人的语言和情绪信号等等,这些社交技巧缺少需要家长具体指导。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的社交高手。孩子越是在社交场合表现得比较笨拙、紧张,我们越是要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有效方式:观察孩子人际交往情况,分步骤(替代表达,陪同下孩子自己表达,孩子独立表达),协助孩子去克服困难,成为孩子人际关系成长路上见证者。
02
孩子需要社交尝试、调整和确认过程,非特殊情况家长不干预
心理学者李雪:“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家长是不应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良好的社交是一种能力,它需要一个培养过程,提供必要的社交环境及社交过程练习非常重要,家长允许孩子去接触,鼓励孩子去尝试,调整到自己最适合的社交方式。
03
绘本和游戏是培养社交能力很好的载体
社交类的绘本预设诸多社交场景,在这些故事中孩子很自然地领悟到一些方法。比如绘本《小霸王富兰克林》,小乌龟富兰克林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弹球、跳房子和捉迷藏,但富兰克林太霸道了,导致小动物都不愿意跟他玩;直到富兰克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道歉,才找回自己的小伙伴。 再则,家长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模拟社交场景:简单问好、冲突发生、道歉和好,过程中增加一些孩子在交往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和孩子一起讨论对策。在这种游戏里,孩子能学到如何和朋友相处,在学校里遇到同样的问题不至于手足无措。
04
儿童需要容纳挫折的能力
儿童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任务需要挑战;在人际关系中,与同伴、与老师、与家长互动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请求、每一个行为都能得到肯定回应,拒绝在所难免的事情;当需求不能被满足时,有情绪是正常的。有些孩子会很好的调整,而有些孩子会情绪奔溃,大吵大骂,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以及财物等等都有可能;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反应如此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孩子自身容纳挫折的能力。家庭给予稳定的情绪反馈,孩子学到处理情绪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提高抗挫折能力。
05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家长参加“DBT家长教练团体”,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重要微环境,父母动起来,事半功倍;孩子参加“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团体”,学习社交技巧,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是通过讲道理学会的,而是通过人与人交流获得经验体验,经过反思,不断地调整认知,找到符合目前阶段的策略。
最后,祝愿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
(注:因心理治疗的特殊性以及心理治疗的伦理守则要求,文中所有示例均在符合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要求下,经由心理治疗师二次加工后分享)
▌科室简介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科室。科室拥有高级职称3人,多人担任国家以及省市精神医学以及心理学会常委、委员。年门诊量近2万,为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多动症、抽动症、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孤独谱系障碍等)及青少年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障碍、适应障碍及躯体化障碍等精神障碍提供综合性诊疗方案;承担院内外心身疾病联合会诊和多学科会诊任务。是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及福州大学应用心理系临床实践基地。开展省市科研课题多项;连续多年主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福建省儿童精神卫生新进展”学习班。在认知评估、心理评估、精神行为评估之外,开展门诊心理疏导,个体心理治疗,沙盘治疗,家庭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常年举办行为问题、发育障碍、注意障碍、青春期问题的家长教练课程;与多家中小学签订医教合作协议,进行义诊、转诊,举办教师、家长心理素养提升讲座。
特色服务项目:
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中路145号)承顺楼1层、3层和4层
▌医师简介
受训经历:
接受台湾吴秀碧教授“团体心理咨询”“失落与哀伤”,台湾谢政廷博士“儿童青少年表达性艺术治疗”“危机干预”,台湾赵文滔教授团队“家庭治疗师”及儿童团体沙盘疗法培训,参加为期2年的完形疗法实务研修班
专 长:
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焦虑抑郁状态、学业压⼒、考前辅导、失落与哀伤、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