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里中医世泽儿科八代简介
桂枝里中医儿科相传迄已八代,代表性人物陈桐雨。
(一)桂枝里及陈氏儿科的由来
桂枝里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桥南侧,东通安泰桥,过八一七北路接朱紫坊,西过澳门桥接玉山涧,背靠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北邻林则徐祠堂。桂枝里原是坊名,以唐文宗元和年间,里人陈去疾(诗人)登第得名,陈去疾历官邕(云南)管副史,桂枝里又名副史巷,民间有称牛育巷河漧。
陈氏先祖陈少邱清乾嘉年间由河南固始县南迁福建漳州,后世居桂枝里,世业中医儿科,享誉200年,绵泽八代,世代从儒业医,为孺医世家。
五世陈笃初公,秀才,《福建通志》特聘编纂,曾撰楹联“大河前横生意远出,门前老树不知岁,河上长流无尽时”佳句,足见陈氏医家世泽延绵,源远流长。
八代世系,先祖陈少邱,二世祖陈仕甡、陈仕渤,三世祖陈丽水(德魁),四世祖陈燮藩(刚济、健修、远帆)、陈纪西(健伦、幼帆),五世祖陈笃初(福敷、还爽),六世医陈逸园(实怀、羽奋)、陈桐雨(实怿、沁),七世医肖诏玮、陈辉光、陈辉清,八世医陈红梅、陈岚榕。
(二)世泽儿科,代有传人,各有技验
陈氏历代传人各怀技艺与治验,“幼吾幼而及人之幼”为陈家业医的座右铭,德艺双馨,人口皆碑,备受民众称颂。《青囊三世泽 红杏万家春》《世泽堂》《杏林山馆》之美誉,乃实至名归。
先祖少邱子仕甡、仕渤分别在福州桂枝里与宿月埕悬壶问世,至世甡之子丽水(德魁)受业儿科,知者渐多,再传刚济(燮藩),医名大著,燮藩精大小方脉,1902年福州中医公会成立为副会长,名气甚高,能于远处,察神色,多奇中,闻气味,辨疾之凶恶,深得望闻诊之三昧,尤神痘疹,生平处方用药,不泥古法,独生新意。当时福州痘疹肆虐,症多险逆,君早晚应诊。尝路过玉山涧河漧,偶遇一浣衣少女,面色紫暗,知犯逆痘将发,急造其柴店居所,告其家人速进甘澜水三四碗,补生气,女即汗出气苏,痘色转活,续解肌,升托,行浆,豆始得痊愈。后,燮藩之四孙桐雨,也患恶痘,数日未见浆,面赤唇紫气盛,烦扰不安,君闭室闻痘气,气味脓臭,系火毒所致,连夜进以大剂黄连解毒汤。翌日,浆起色活,救孙一命,只留一副小麻脸,无殒命之险。燮藩治痘未尝一味温补,而凭辨证论治,另具手眼。
纪西四世医为燮藩之弟,号健伦,兼治妇幼方脉,尝与其兄在桂枝里分案应诊,盛行二十余年,曾著《活幼刍言》待梓,以所居水淹,稿遭散失,系全闽医药学会理事长,均为当时中医头面人物。
五世祖陈笃初(1878-1938)名福敷,号还爽,又号拙庐、茂才(秀才)。30年代筹备中央国医馆,为副馆长,不但精通中医儿科,还善折枝诗,工朱竹画,通文史,有医界三绝(医诗画)美誉,是民国年间福州有名的诗社(托社)中很有影响的诗人与社长。遗作《还爽斋诗集》传世。福州龙珠画社中他以画朱竹著称,又是《福建通志》编纂,为医学界唯一之人。笃初辨证精准,曾治两例小儿舌证,一为心脾积热上攻所致,一为心脾失气血所养,均为逆证恶候。笃初公一以银针蘸醋,刺舌让火邪从血而解,又借醋酸收,立竿见影,釜底抽薪,更投导赤散加大黄助效而愈。另一例,笃初公欲投十全大补气血,以力挽逆候,终因其父有所忌,失治而亡。两例舌诊一热一寒,一实一虚,笃初公审因确诊,当机立断,救危于顷刻。又一天花患儿,不能依期行浆,虽投补气生血托毒之剂,亦难奏效。笃初遂令细寻有无痘粒较大,中脐黑色尖硬之痘,果在腿部寻及,断为“贼痘”,急以灯芯蘸茶油点燃,于贼痘之上焠之,果渐满浆,可谓绝技。曰:此为痘毒过甚郁结之症,焠之使毒气外泄,防毒内陷。足见笃初公内外合治之妙招。
六世医陈桐雨是桂枝里儿科传承代表性人物。陈笃初育四男三女,长子及四子业医为陈氏家族之六世医。长子陈逸园(又名实怀,羽奋)(1896-1977年),早年毕业于福建法政,1938年始从医,原福建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师,善书法与诗文,为人忠厚,医术承家传,活人无数,受人敬仰。四子陈桐雨(又名陈实怿,沁)(1909-1982年),17岁(1926年)始侍父侧习医,素有古学根底,1930年入福州中医公会主办的中医学社深造三年,1935年独立悬壶,至1958年在祖居桂枝里济世。其间1955年至1956年先后被福建省人民医院及福州市中医院聘为特约医师。1958年入福州市中医院儿科为科主任及主任中医师,1964年评为福建省首批名中医,三级主任,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福州市卫生局学术委员会专家,福州红十字会副会长,市政协委员,福州市农工党副主委等。
1.为医重德,佑儿如亲
陈桐雨为医仁心,为技唯精。“幼吾幼而及人之幼”为陈氏为医的祖训及座右铭。他认为医者仁心,是一个医生的基本道德,为儿医更要有爱心,细心,耐心,精心。同时也是必须遵循的规矩。他接诊每一个病孩,一视同仁,亲切可人。看见来诊病孩总要笑一笑,摸一摸,逗一逗,或抱一抱,亲一亲,全然未顾及病孩身上污脏或尿臊味等,一下子拉近了医生与病家之间的距离,病孩父母认为医生可亲可敬可信赖,这一小小的接诊动作,对现在医患之间的感情处理更是难能可贵。
他常对年轻医生说,儿科难为,全在哑科小儿无言以表,病证变证急在瞬间,医生身穿半边血衣,有风险,要担责,唯有眼明手快,敢担当,更要知凶险,及时转诊,不要盲目一手包办,才不出事故。眼明手快,要求学生对医术要求精准,处理及时正确,视病人如亲人。
2.倚重温病,熟谙伤寒
麻痘惊疳为儿科四大常见症。桐雨善治麻疹著称,桐雨称:“麻为阳热之证,非热不出,非咳不出,疹朵出至何处,是处就有温热之感,称之麻路。”这是陈氏家传之200年经验与秘诀,临床可证。这是四诊之中触诊之特色。
观察疹门,即两颧部,疹之有无,疹色红活或皖白,也是判断麻疹邪毒是否闭肺生变的一个窗口。麻路中断,即应加强宣透,疹门痧色见白,即应宣肺透疹防喘,可用浮萍、麻黄、陈皮等。
他主张麻疹以透为期,所谓透邪,大体疹达膝以下即是。麻疹顺症三期以陈氏家传葱豉汤加减,因势利导,以透为目的,收没期养阴滋液善后,陈氏提倡以芦根、白茅根煎汤代茶,专门刻印宣传方笺发给病者,反对灌服大剂量黄土萝卜水及茡荠,而酿成腹泻伤津耗液,加用荷蒂,性味苦平,有升举之功,有助透疹。
3.明医理,循常法,伤寒主导,统摄诸病
他看病首重辨证,断病。他常说医生看病重在诊断,是轻是重,是急是缓,他要学生第一眼(由病孩进诊室的第一眼)望诊病孩的眼神、活动度,病孩的哭叫声是高是低,咳嗽声是否含痰或无痰,进而要耐心倾听病孩家长的病情表述,不能三心二意,心不在焉,不能随意打断病人家长的表述,针对性提问发病的原因、时间、症状及用药情况。重视望诊、望神、望形、望色、望舌质、舌苔、望咽喉、望皮肤及大便的形色,闻其气味。有住院治疗的病孩,要了解住院小结,各种检查及用药情况效果。以中医的理论归纳分析病因病机病理。通常运用八纲、六经、脏腑及阴阳辨证,明确阴阳属性、疾病属性、病证转归。要求学生要熟悉中医症状鉴别诊断与症候鉴别诊断。他自己30年代就兼学西医,所以也要求学生备有西医儿科学(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衷中参西,以求明确断病。明医理,遂立法,谴方药,如小儿外感,风热风寒兼见,因此辛温辛凉并用,已成常法。外寒非温不却,热邪唯凉方平。陈氏葱豉汤及葛根双解汤,却邪殆尽,用药中和。即是在明医理下,循常法,择善而治。
小儿杂病,疑难之症多火多痰,需审慎辨识,如多汗一证,每以补虚敛汗,玉屏风牡蛎散为治。这是一种概念化的处理谬误,当应辨识是否内有积滞蕴热,逼汗外出的情形,用当归六黄汤加减为妥。小儿疝气为患,多以陷者举之,补中益气论治罔效。忽视了肝经湿热下注,宜龙胆泻肝汤更切合证治。小儿遗尿多下元虚寒所致,缩泉散屡用不效,肺热尿床不鲜见,从管控水之治节入手,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取效。这些都是桐雨先生给我们指点迷津的收获,综上可以窥见明察医理,了解病机,辨证精准,明确施策,对立法施方的重要性。
4.切磋交流,博采众长,共同提高
桐雨十分注重同道之间的交流切磋,博采众长,从他四十年代结识西医师李楚崟(后是福州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交流切磋技艺。当时省政协有个医药组,定期在“味中味”或政协餐厅聚餐,参加人员中西医都有,代表性人物,省立医院叶孝礼,省协和医院罗孝平,附一院林曰锐,总院何琦,以及福州市一医院儿科名中医林景堂,池玉英,福建省人民医院刘幼岩等。他们交流疑难病例,互相约请会诊,中西医相处十分融洽,对草药医李良官(原省中医药研究厅草药科),他也经常上门请教取经,无门户之见,互相尊重与谦让。原福州市传染病院林守铨、王子野院长常请桐雨前往会诊麻疹、伤寒、痢疾等小儿传染病。市中医院60年代麻疹病人收治逾千,危重病例也请他们帮助。他经常用取类比象的语言教诲我们,学书法要多看帖(字帖),多临摹,要看准病证,勤学多问,勤体验,拳不离手。著名书法家沈觐寿曾书“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赞誉陈老交往有识之士,有容乃大。以致他晚年还对血液病,及非手术方法应用中医调治疑难杂症,而今,中西儿科医生也应创造此融洽的氛围与平台取长补短。可以说陈老是一位思想比较开放的,业内公认的一位中医名医。
桐雨学术传七世医陈辉光、肖诏玮、陈辉清及授业弟子孙衡钦,叶天民,曾安,皆受亲传口授,肖诏玮为代表性人物,为陈氏传承之光,他既是全国名老中医,福建省名中医,又是省文史馆馆员,著述等身。
陈辉光:桐雨四子,原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侍父侧学习,又入福建中医学院研修提高,1982年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并设陈辉光回春国药诊所历40年,从事中医、针灸,是加拿大中医管理局注册医师,由于他英文水准较好与病人互动顺畅,深负嘉誉,经常在当地报刊撰文宣传中医文化及相关科普文章。
陈辉清(1945~),矢志学中医,福州第一中学毕业后,报考福建中医学院为唯一志愿。在家每侍父侧接诊要亲挚友,净为义诊,邻里前来求诊者,帮助抄录方笺,亲自聆听及目睹诊疗全程,深得教诲,有令父风范。遵父旨意先到福州市传染病院王子野及林守铨院长处学习,他说:小儿疾病之中传染病占过半,认识学习传染病的治疗,抢救,日后处事不惊,在稍后学习工作中,果如令父所言,学有所得。麻疹、伤寒、痢疾、白喉、乙脑、流脑、猩红热、霍乱等小儿特殊病种均得以临证体验,特别是杨春波大师、范家骅主任等省中医院研究团队,驻点肝炎传染病院,开展温病学教学基地后,使中医在诸多病种中发挥了不少的作用。1986年归队福州儿童医院中医科。陈辉清从医50年,福建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第五批学术传承指导老师,已于2012-2015年带徒陈红梅、陈岚榕出师,现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及市中医药协会顾问及名誉主任委员。他在儿科诊疗中总结了20字要诀:望形察色,观舌看苔,切脉闻声,结合主诉,全面归纳。即求因、识病、明理、辨证,立法而后遣方。他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天人合一、整体、动态的一个认识过程,以阴阳、八纲、六经、三焦、脏腑多维交叉辨证,摒除先入为主之概念化思维,会丢掉中医传统,犯对号入座的弊端,他用方简约,多以合方、经方或时方,药味多在九味以内,变化融通,灵活加减,反对见一证加一药的药物堆积。如常用之二陈汤,为湿痰主方,若化裁得当,则风寒、食滞、气郁诸痰及呕吐皆可通用。符合小儿肺脾同病的临证处置。以二陈汤加减,常用苏杏二陈、和胃二陈、连茹二陈、蒌贝二陈、黛蛤二陈、二术二陈、楂曲二陈等诸如各种适证药对配合组成,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如陈师习用或自拟方有枳桔蒡贝散(由枳壳、桔梗、牛蒡子、川贝组成)宣络祛痰,用于痰阻作咳。蒌贝竹枳方(竹茹、枳壳、瓜蒌、贝母等组成)有降逆顺气,清化热痰,消积润肠之功。药味精简,口味平淡,适宜儿童之痰、咳、积的应用。又如小儿厌食,多湿滞纳呆,在平胃散的应用上,苍白术补运相兼使用,调整药量配给,灵活运用,临证多验。凡欲补脾则白术多用些,欲运脾苍术多些,补运相兼,二术皆用,同时加陈皮、枳壳、朴花行气导滞。陈师对久咳、久泻、哮喘等也多有经验,并警示久病入络,施以适当的活血和血药物,也有必要。
陈师的诸多治验将由其传承人加以阐释,此不赘述。
教学传承上,他认为是给自己温故知新的一次大考,是师生互动互学的过程。他常感到不如学生思想开阔、知识面广、知识量大、更新快。但他要求自己及学生要做到勤读书,勤思考,随学随记,随问,随悟,随省,随体验,随总结,不放过点滴积累,待人接物随缘,爱幼,护幼,这对于一个儿科医生德艺的成长,极为重要。
陈辉清学术见解由八世医陈红梅、陈岚榕进一步传承。
陈红梅,女,副主任医师,为陈辉清学术见解继承人,1990年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曾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组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舌象研究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学分会委员,福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全国第五批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陈辉清主任医师学术经验继承人。擅长中医儿科,尤其擅长小儿咳嗽、腹痛、厌食、腹泻、性早熟、月经不调,小儿胃镜检查等。
陈岚榕,女,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为陈辉清学术见解继承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三科科主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陈辉清主任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小儿脑瘫、小儿脑外伤、脑血管病、脊髓损伤等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工作。在治疗小儿脑瘫、小儿脑外伤、脑血管病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康复经验。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