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被称为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主要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起病于儿童时期,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多动好动、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但智力却是正常的或接近正常,可能引起学业不良、社交人际问题、自尊问题、情绪问题等,会对儿童的社会功能、家庭产生广泛的影响。
ADHD患病率约为5-7%,估计我国有超过2300万的多动症患儿。世界各国均已有研究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其核心的冲动症状和情绪不稳会增加犯罪的概率,因此也是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ADHD患儿的就诊率仅有10%,确诊的患者中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如果多动症能得到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效果一般较好,如未经治疗,约50.9%的多动症儿童症状会延续到成年,30%会持续终生,成年后出现成瘾行为、适应障碍等问题是普通儿童的4-6倍。
为响应2020年4月20日—26日全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关爱周”,让更多的人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爱多动症儿童,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将在4月25日举办线上义诊活动及线下科普材料发放,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长答疑解惑。
ADHD的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注意力缺陷型,表现为容易转移注意力,似听非听,上课不专心听讲,因此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不能完成指定任务,不能完成作业或者写作业拖拉;学习马虎,容易粗心大意犯错误;经常丢三落四,丢失学习用品等。这一类型占30-40%,却容易被忽略。
2、多动、冲动型,表现为活动水平明显比正常儿童高,在需要遵守秩序的场合更明显。比如在学龄前期表现为过分喧闹和捣乱,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或有明显的攻击行为,不好管理。在学龄期表现为烦躁、坐立不安,走来走去,过多的语言,自制力差,难以等待按顺序做事情,言语轻率。在青少年期表现为主观上有不安宁的感觉,自制力差,经常参与危险性活动。这一类型常常因为症状明显而被家长老师们所关注。
3、混合型,既有注意力不集中,又有多动冲动的症状。
医师简介:黄林娟,儿童保健科科主任,硕士,心理治疗师,高级育婴师,从医20余年,中国康复医学会语言康复学组常委、福建省儿童心理卫生专委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妇幼保健专委会常务委员,福州市智力残疾鉴定专家,擅长多动症、孤独症、语言障碍、青少年情绪行为疾病、喂养问题、早期发展指导等疾病。
医师简介:陈溧汾,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学组青年委员,从事儿科工作15年,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营养评估及营养相关性疾病诊疗、儿童喂养指导、常见发育行为问题,熟悉儿童呼吸、消化系统常见病及过敏相关疾病的诊疗。
医师简介:陈铭雨,儿童保健科医师,曾赴上海交大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进修,熟悉儿童发育评估与指导、儿童常见发育行为疾病(如语言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遗尿症、抽动障碍等)、营养相关性疾病的诊疗及指导、儿童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指导,熟悉小儿内科系统常见病的诊疗。